公司发展历程简介
来源: | 作者:州轻纺工业志 | 发布时间: 2015-03-26 | 3300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公司发展历程简介
        凯里市金泓工贸有限公司原称凯里市民族服装厂,位于凯里市韶山北路2号,股份合作制企业,主管部门为凯里市工业信息化管理局。

19549月,由镇远城关个体缝纫户郑斌、杨作州等12人组成“镇远城关缝纫合作小组”,1955年转入“利群合作社”,1956年改为“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附属加工厂”,以镇远天主教堂作厂房,从各县抽调技术精良的裁工进厂生产,张继昌任厂长,时有职工35人,脚踏缝纫机18部。裁工用传统的布尺、木尺及剪刀打操作,自裁自缝,产品由自治州手工业联社经理部包销。
    
   1957年,经理部经营销售额下降,工厂面向社会承接顾客来料加工,不能满足生产,大部分工人师傅回原县从业,只留下少数工人生产。 1958年初转产机绣,工厂改名为“黔东南州机绣厂”,厂长杨贞吉。开始实行裁剪、检验单项操作。主要绣花枕套和绣花儿童胸裙等。始设质量检验员检验成衣产品。成本高,效益低。

  1958年州府由镇远搬迁凯里,厂部随迁在州手工业联社后面平房内,转产成衣,并在朝阳二路38号开设对外加工门市部,厂名改为“黔东南州被服厂”。同年从炉山、黄平等地调杨坤、谢云清、陈瑞康、徐锡春等师傅进厂生产,12月职工发展到72人,有民用脚踏缝纫机64部。主要为纺织品公司进行定点来料加工,年产棉衣、棉裤、中山服、衬衣、围腰、书包、民族服装等共136万件,完成产值4.48万元,实现税利0.75万元。19593月,州经委、州轻工业局批准过渡为地方国营企业。同时将州“工艺美术刺绣厂”并人增设刺绣车间,职工增到134人,厂长雷金英。车工改脚踏为统一使用地车轴带动缝纫。同年上级拨款5万元新建三楼一底的新厂房一幢,竣工后又给底层作为车间,其余部分被平调给州委、州工业局和州文化局使用。

1961年,贯彻中央“调整、充实、巩固、提高”的方针,工厂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,改计时工资为计件工资,继用厂名,仍隶属州轻工业局管理和领导。部分人员下放,厂房被平调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全厂精简46. 3%的人员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,除增设城关荷花池等处门市服务网点外,还在挂丁、771厂等处设点,承接顾客来料加工渡过难关。

1963年,黄志超接任厂长。车工统一使用地车轴传动,减轻劳动强度,试行流水作业生产,提高工效。裁工改刀剪为刀割,提高工效